近年来,建水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极具辨识度的建水高原特色农业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小关林场的建水红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一排排红薯瓶苗整齐排放在标准化脱毒实验室里。这是一家集标准化脱毒实验室、2000平方米智能驯化棚、400亩扩繁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具有科研实验、红薯苗病毒检测、新品种选育保护等功能,通过市场化运营,预计可实现年产优质种苗5亿株,年产值可达5000余万元。
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道:“为了推动传统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积极邀请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到本地组建建水薯类产业科技特派团,开展主栽品种提纯复壮及脱毒应用、优质种苗繁育与供应等6大方面的科技服务,进一步深化政科企合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成了云南省首家红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能有效改善薯类作物的品种和提高产量。”
除红薯外,建水还积极牵头农业企业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开展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多样化的种苗繁育工作,大力推进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繁育脱毒百香果苗200万株、脱毒葡萄苗100万株,并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地务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葡萄产业作为建水的另一张名片,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建水县数字青年创业园内,一群学员正在大厅内开展虚拟现实(VR)实训课程,他们佩戴着VR眼镜,手握操纵手柄,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葡萄蔬果的操作流程。在葡萄疏果培训中引入VR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与移动智能终端,可将葡萄生长环境真实再现在虚拟空间中,学员们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进行仿真疏花疏果训练和考试。这种融合不仅培训内容可以实时更新,与现代农业发展同步,而且通过沉浸式学习还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与知识留存度。
据了解,VR实训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到课程中,从开班至今已开设12个班,完成各乡镇700余人培训。高原特色农业葡萄疏果培训班的开展在加强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应用型、实操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VR技术在葡萄疏果培训中的运用是建水县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产业链条向人才端延伸的一个缩影。建水县作为“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近10万亩。近年来,建水葡萄产业二级果、精疏果、分级等技术日趋完善,冷库、包装、电商等葡萄种植产业链也不断延伸,完善的葡萄种植技术体系和培训机制更是催生出“巧媳妇金剪刀”蔬果队这一全国知名的劳务品牌,累计培养蔬果劳务“领头人”100余名,葡萄疏果工近万人,带动就业1.5万余人,每年带动周边县市季节性劳动力就业500余万人次,还有效带动了土地流转、农资、餐饮、客运等行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建水县源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果蔬冷链物流及蔬菜深加工厂,脱水蔬菜加工区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加工脱水蔬菜,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脱水蔬菜既可以有效解决蔬菜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调节蔬菜生产的淡旺季节,又可以减小蔬菜在生产、销售环节上的风险,减小农民的损失。据了解,该工厂每年可生产脱水蔬菜2000吨,加工后的脱水蔬菜主要销往武汉、长沙等地,部分产品还出口国外。
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市场,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建水县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延伸,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5万吨发酵蔬菜生产线,生产的“宏斌牌”泡椒小米辣连续三年荣获云南省“十大名菜”称号,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居同行企业第一。依托红河天第、建水锐标、建水建源食品等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红薯、西红柿加工业务,年均加工红薯、西红柿5000余吨,不断创新开发“红薯干”“紫薯粉”“西红柿果脯”等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优质产品,通过电商、“高铁带货”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
下一步,建水县将立足优势资源禀赋,聚焦规模种养殖,推动产业发展从单一渠道经营持续向多元模式转变,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