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17356网站一起冷链物流研究院从相关数据获悉,现阶段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目前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存量冷链物流规模、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具备良好条件,并在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相关基地充分发挥区域冷链物流网络组织核心作用,畅通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有效促进冷链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力带动引领冷链物流和相关产业转型发展。例如,阜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凭借生猪、牛羊等特色产地优势,建立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冷库库容超过65万立方米,有效促进肉类冷链物流与现代化生猪集中屠宰、牛羊肉加工、农畜产品交易等产业集群融合创新。
二是引领冷链物流绿色创新发展。相关基地积极加强智慧化、绿色化设施设备应用,示范带动周边地区提升冷链物流智慧绿色发展水平。例如,台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普及应用低碳化冷链运输车辆、智能制冷设备、数字化温控系统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绵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围绕智能冷链物流装备需求,发展智能冷链物流装备产业。
三是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相关基地充分发挥自身地理区位、服务网络、产业基础优势,打通国内国际冷链物流通道,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条件。例如,烟台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国内国际物流集散贸易,深化与日韩合作机制,加强国内物流集散通道能力建设,拓展全链条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通知要求,各地发展改革委要指导承载城市人民政府、基地建设运营主体高质量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切实发挥基地带动引领作用,整合集聚冷链物流资源,促进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更好条件。
冷链产业环境改善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完善销地城市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城乡冷链设施网络覆盖水平。
按照规划,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带动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推动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运作、全程“不断链”水平明显提高。
近期,各地陆续发布关于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湖南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以多个特色基地为重要节点,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冷库总库容达到1750万立方米,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3至4个。河北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建成2至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表示,作为保障民生食安的关键通路,受到了各个层面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冷链产业环境持续改善。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等先后针对冷链网络、运输体系、农产品供应链、制冷方式等完善政策方针。资金方面,国务院指导国开行、农发行等设立千亿元基础设施基金重点支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方面,国标、行标以及《低碳冷库评价指标》等团标的制定,有效提升了行业准入门槛。
冷链绿色化是趋势
随着“双碳”发展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业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
崔中付表示,当前冷链物流行业低碳化、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必由之路。要鼓励冷链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和装备研发投入,以及新能源基础设施改造,研发新型绿色节能保鲜技术装备,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加快数字化转型,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标签。冷链相关企业应加强智能分拣、智能温控等冷链技术装备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崔忠付表示。
6月6日,“2023绿色冷链发展峰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物流协会会长谭荣铸在会上表示,纵观冷链物流发展大势,规模化、精益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方向。冷链物流企业和新能源企业要积极推进冷链物流绿色化进程,追求零碳和可持续发展,在冷链运输、冷链园区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力争做到节能减排、低碳零碳和降本增效,新能源冷藏车、低碳冷库和零碳园区建设等方式成为冷链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于冷链物流低碳发展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全链条、各领域,注重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铁路冷链班列等干线运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