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网2月3日获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内容再次聚焦三农。文件中提到了“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吕建军表示,核心内容在于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现有结构与功能,降本增效、扩大覆盖范围,强调建设具有先进技术和能大规模储运能力的核心枢纽以支持农产品长途运输和保鲜需求,同时突出了在农产品县级生产源头上推动公共冷链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这些核心内容,关键主要在于资源整合、运营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冷链物流是保障食品流通过程中品质和新鲜度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各级政府在冷链物流建设方面持续投入,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互联网智能化时代到来,我国冷链物流由运输、储存、装卸等传统单一功能逐步转变为全程监控,实现了综合发展和不断创新。随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销售冷链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电商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冷链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规模增长趋势明显。
从行业发展来看,尽管冷链物流行业建设已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吕建军认为,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低,企业普遍“小而散、缺专人、缺资金”,利润率低,低价恶性竞争现象频繁;运输率低,我国冷链运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冷链腐损率高;冷链基础设施不足,人均冷库容积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作为果蔬主要产地的内陆各省市市场冷库容量仍旧偏低,导致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资源匹配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冷链物流地产领域,常温高标仓受冷库价格限制、东西部供需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价格倒挂现象明显、冷藏车普及率低等方面;“断链”问题突出,物流成本高、水平低,农产品本身非标准和易腐等特性,加上流通数量大、品种多,对物流要求高,冷链物流普及程度和管理水平较低,这导致冷链全程恒温难以保证,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过程断链比例高,每年因“断链”造成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也投了很多资金来加强冷链设施建设,然而目前国内冷链物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集中度低、规模小、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较少、不规范而导致的运作效率低下。吕建军表示,这就急需专业化、有规模、高质量、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头部企业整合,垂直深耕细分领域,以推动冷链行业的升级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未来几年,冷链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竞争核心在于谁能率先建立全国性的网络。这不仅需要物流企业具备充足的网络密度和运输能力,还要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还存在监控不到位、行业标准不统一等诸多运营管理层面的问题。吕建军提出,解决的重点是强化监管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健全奖惩机制,完善培训机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培训以及推行相关认证制度以提升冷链从业人员对冷链物流操作的理解和执行力。
由于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明显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吕建军建议,未来重点关注冷链系统的智能化、精密化和高灵敏度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提高冷链系统的可视性、实时性和可控性。围绕冷链全流程进行更加深度的数据采集,逐步构建精准、立体、动态、安全的大数据库,推动完善冷链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衔接。
吕建军表示,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业产业提质升级。